室内空气污染对于人们的生理健康危害,无需多言,已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而对于人们的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危害,却鲜有相关的报导与科普。所以,此篇文章将会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向大家具体来介绍下室内空气污染对于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的危害及其形成的机制,预防、干预手段。
大量的研究表明高度的空气污染会对神经系统、脑功能以及认知功能造成损伤,例如智力迟钝、注意力缺乏症、脑瘫、自闭症等。老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作为易感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相关研究表明,围产期(指怀孕28 周到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时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与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显著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美国纽约市的617对母子的纵向研究,从胎儿期一直跟踪至6~7岁,发现胎儿期暴露于一定水平的空气污染物多环芳烃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造成儿童早期发育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甚至导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众所周知,室内空气污染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产生及恶化。而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慢性病的存在或恶化会对个体造成急性的或慢性的、长期的心理影响并增加自杀风险。
研究人员对韩国首尔537名平均年龄为71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长达 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臭氧、二氧化氮和颗粒物PM10这3种污染物含量的上升会显著引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增加。在随后的研究中,又用病例交叉研究法进一步证实了颗粒物PM2.5和PM10的增加与较高的自杀风险之间的直接联系。
现有研究推测,空气污染与抑郁和自杀之间的相关可能源于颗粒物构成成分中含有毒害神经的物质(如铅、汞、锰等),它们会对神经行为功能产生直接的损伤,而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中涉及到了神经炎症机制。颗粒物是一种强烈的炎症剂,它可能会引发前额皮质出现炎症和组织损伤,神经炎症会破坏血脑屏障,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神经炎症也可造成脑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性抑郁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增加自杀风险。
除了生理机制以外,媒体表征的影响效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空气污染会对个人或群体产生心理影响。比如你搬进了新家,虽然实际上各项空气指标都是合格的,但是你依旧产生了心悸、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这很有可能是部分媒体为了吸引人们眼球而大肆渲染某个室内空气污染事件导致的,以致于在人们心底留下了阴影,当人们处于类似环境下,便会触发对应的症状。空气污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还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损有关。
主观幸福感是负性情绪的重要保护因子,但对于空气污染威胁的担忧、恐惧会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原因在于空气污染影响了个体对患病风险的感知,长期暴露在较差的空气环境中,即使没有患病,个体对患病的担忧与恐惧也会增加,从而造成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下降,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倾向。
所以,有哪些措施可以预防或者缓解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危害呢?
1. 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可以提升身体免疫力,可以有效降低空气污染所导致的患病风险。
2. 加强有关室内空气污染知识的学习。调查研究显示个体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的环境风险知识越多,越有可能形成积极的应对环境风险的态度与应对环境风险的行为意愿,从而有效地管理情绪并解决问题。
3. 及时配置空气消毒净化装置。从源头上改善居住环境毫无疑问是对于室内空气污染最根本的解决办法。